室内的通风没有户外来的好,同样的在室内的盆栽水分并不会像户外植栽那样流失那麽快,然而夏季要重视的不单单只是盆中的水,同时还有空气的湿度,多数观叶植物的原生地出自於热带雨林区,例如中南美及东南亚地区,这些地方通常终年暖湿,也因如此,相较於高纬度植物具有更旺盛的蒸散作用与对环境湿度的需求。
蒸散作用的动能来源除了光合作用外,温和流动的风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过去说植物需要的阳光、空气、水三大要素,这个「空气」的部分我更喜欢说是「流动的空气」,有时会疑惑室内植物的生长速度为何如此缓慢?以及浇水後土壤介质始终泥泞不乾?这些状况都跟环境是否有流动的空气有关,简单比喻的话,雨林植物就是个吃得多才长得快的物种,而要吃多的关键就在需要「消耗」——即蒸散作用发达与否?当环境温度被太阳提高连带周遭都有流动的风时,植物表面的外部细胞会产生渗透压,使矿物质、营养物质和水分能从根部向上流动,这才完成了快速生长的条件,而内部因水分与养分向上运输的同时,叶背的气孔会打开,并带出细小的水分子,在接触空气後,变成水气进而调节周遭温度与湿度……在这些原始热带雨林中,降雨量较同区域的都市多,且温差也会相对小,那便是因为植物在蒸散作用的过程可以在环境中制造更多水气,跟植物行光合作用的碳循环一样,植物同时也在水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庇荫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
(图片提供/三采文化《绿境》黄郁婷 Yuty着)
在理解合适的蒸散作用是仅次於光线决定生长速度的要素之一後,我们也要知道,某些情况下,有的蒸散作用是植物无法应付的……例如焚风以及高楼的楼间风;这种环境极端的环境大概只有防风林或多肉型的叶片才能抵御。对於大多原生地为雨林的观叶植物来说,风的质地乾、热而且瞬间风速极大,在强劲热风吹拂过程中,水分从气孔快速地带出,而植物体内的水分却无法及时从维管束补足上来,导致茎叶歪垂甚至叶缘乾焦,像是竹芋、秋海棠还有部分高地火鹤都是无法忍受这样的环境,也因此这些品种多数在进入盛夏後鲜少出现在市场上,培育者的环境必须是能防风的温室,或者配有造雾的设备,以确保稳定湿度以及能降温为理想。
随着太阳的西下,温度总算慢慢降了下来,风也和缓了很多,在外工作一整天後,回到家刚好阳台的造雾机也到预定的时间自动断电停止运作了。陆续将原本放在室内冷气房的植物们搬到阳台,依序检查着酷热天气下植物们的状态并用有花洒的浇水壶,从高处对着植物们淋下降降温。看着水顺着叶缘滑落,不知道这些植物们,是否会对这突如其来的水感到庆幸?还是会对这出现於乾燥环境下的水源感到疑惑?
(图片提供/三采文化《绿境》黄郁婷 Yuty着)
(图片提供/三采文化《绿境》黄郁婷 Yuty着)
通风与浇水频率
在室内养殖往往很难理解通风的定义,最简单的方式是去同步感受,如果自己可以在该空间作息不觉得闷的环境,就是有达到通风的标准。在夏季开冷气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需要额外注意的只有该植物对湿度的要求有没有被满足而已,切记千万不要拿电风扇直吹叶子,无时无刻被风吹不是应该有的原生环境状态,温和自然流动的风才是最好的。
浇水的频率也着实是个大学问,可以归纳一个简单的公式:
吸收作用(自体因素)× 蒸散作用(外在因素)=水分需求
自体因素:叶片的厚度、盆中根系是否发达、品种本身对水分的需求?
外在因素:养殖环境通风、盆中介质组成、盆子大小、季节温度变化?
在各种环境条件中最常见也最需要立即改善的是无风但潮湿闷热的环境,这是多数都市生活形态者在夏季室内常有的状态。除了要特别注意介质的排水结构跟浇水次数降低外,前面开头提及的通风也相当重要。而後,便能体会没有一盆植物的浇水频率是一定的,这是一个很动态的变化,要说不变应万变的测量方式就是将手指伸进土里半个到两个指节的程度去确认(深度差异看盆的大小),在室内环境介质带有湿气、像是好吃的布朗尼时就还不需要浇水;如果像放好几天已经发乾面包,那就必须尽快浇透,但在浇透後也必须观察土壤是否在三天内再成为湿润的布朗尼状态,而不是一直都像燕麦粥那样泥泞,燕麦粥状态太久的成因就是环境不通风,或是该植物的根系有损伤没有在吸水⋯⋯这些都需要被留意尽快改善以免烂根死亡。
加湿机──营造环境湿度
过去观察户外植物的经验会让许多人把整体环境跟盆土状态视为一体相通,但这部分在室内的时候就必须分开当成两个部分管理,在上面有提到如何掌握盆内湿度(通风跟浇水的频率判断),但讲到空间环境的湿度又是另外一个概念了。观叶植物的喜好跟我们人体很相像,我们都喜欢18∼28℃间的气温,喜欢舒服可阅读的光照,但唯独对湿度大相径庭,毕竟多数品种来自雨林,高湿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发展更大更饱满的叶子,不过这跟人类生活舒适的空间却有所冲突,所以在养殖前最好先购入带有测湿度的温度计,衡量预备摆位置的环境状态,全室内的空间需要开冷气与不开冷气两种状态,这个动作在夏季尤为重要!事先确认自己家中的环境再进行选购适合的植物,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如果家里原先就是属於很乾燥的(湿度低於50%),可以利用植物的蒸散作用,集中种植去营造微气候环境,不过集中种植能辅助的有限,一般覆盖量至少要是该区立方体积的1/3以上效果才会明显,也因此不存在一个十坪的室内放一盆植物就会让环境变潮湿这个说法;反之,不适当的人为密植很容易会引发各种虫害跟疾病,尤其在亚洲的公寓楼层夹面相较欧美低许多,论采光通风都不适合大量在居家环境内密植。比较好的方式是另外配备加湿机,但在执行时也要考量自身居住环境的湿度承受力,例如卧房、书房等怕潮湿的空间就不适合喜欢高湿的植物,应该去考量在除湿机运行後,可以承受环境湿度会落到60%(甚至50%以下)的品种,例如市场常见的蔓绿绒或是虎尾兰。
最後一种环境就是高楼层的阳台/露台,当风大、外部空间又广没遮蔽时,即使密植也很难维持稳定的湿度,除非将对外开放的出口做部分遮挡,如温室常见的黑网或是用塑胶布做遮挡。但如果担心破坏美观,那在选择植栽时就建议改种多肉或是海滨灌木。
(图片提供/三采文化《绿境》黄郁婷 Yuty着)
作者-黄郁婷 |Yuty
原 ports1961 集团资深服装设计师,在任职服装设计师第十年突然爱上绿色植物不可自拔 。第一个将「植物风格师(Plant Stylist)」的职业概念引入台湾,除了承接居家室内植栽布置规画外 ,也深耕於社交平台教导大众如何正确又兼顾美观的在室内种植植栽。用设计的角度以及服装美学的搭配眼光在植物布置上自成一格,被报导於台湾《Vogue》、《ELLE》 、《Marie Claire》等国际时尚杂志。
instagram:yuty_deco
延伸阅读:家里日光不足,可以用电灯代替太阳照射植物吗?
延伸阅读:园艺达人告诉你,植物种在哪里才种得活?
【本内容节录自精选好书《绿境:以四季为起点的观叶养护日常》】
书名:《绿境:以四季为起点的观叶养护日常》
作者:黄郁婷 Yuty
出版社:三采文化
汇整编辑:May
书名:《绿境:以四季为起点的观叶养护日常》
作者:黄郁婷 Yuty
出版社:三采文化